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4天,平均为2天,临床表现一般为突发高热,咳嗽、咽痛,肌肉和关节痛。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

感染流感怎么办?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考虑是否患流行性感冒。即使得了流感,家长也不要恐慌。轻症流感,也就是普通流感。体温一般不超过39℃,3-4天后体温逐渐下降,其他症状多随之好转,但咳嗽、体力1-2周恢复。
1、出现高热或高热不退
2、寒战、肌肉酸痛、头疼、乏力
3、剧烈咳嗽、气促、发绀
4、烦躁、惊厥、嗜睡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下30分钟可灭活。
居家、学校及托幼机构要加强每日体温测量和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要恐慌,根据病情及时就医,待康复后返校,同时家长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健康状况。家庭同住成员若有感染,应及时做好隔离和治疗,尽量避免与学生接触,并做好孩子的健康监测。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多休息,多喝水;鼓励轻症居家自我监测,不带病上课,一旦病情进行性加重,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居室和教室坚持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每次至少20-30分钟,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含量。感染者餐具等物品推荐开水煮沸10分钟消毒;衣服、被褥等物品的消毒,可选择户外晾晒。
外出时佩戴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就可以。气候骤变外出时,及时增添衣服,避免受凉而削弱呼吸道保护力。在任何场所均注意手卫生,勤洗手,接触公共物品后不用手接触眼、鼻、口。
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近期应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水量,多吃鸡蛋、鱼类、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含有维生素C、E的水果蔬菜。适当户外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
来源:转载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