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娟,女,中共党员。现任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教务科副科长,在省部级以上期刊发表科研论文6篇,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级立项科研课题2项,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呼伦贝尔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多次在全区开大系统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佳绩。

始于责任,精于热爱
1996年,23岁的许玉娟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到当时的大兴安岭林业广播电视大学(现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不知不觉,已从教27年。当初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计算机专业老师,是因为“热爱”吗?她并没有说出我们想象中的肯定答案,“机缘巧合吧,”她说,“我大学时学的染整专业,比较小众,计算机专业同属理工科门类,来到学校后,我就开始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为了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许玉娟让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状态,认真巩固专业理论基础,不断充实系统操作技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工作,孜孜不倦地研究适合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给予她的正向学习反馈,教师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她逐渐爱上这个职业。因为热爱,我怕自己不够“多”,她说。

于是,三十多岁时的许玉娟,克服了工学矛盾的多重困难,在职攻读了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研究生。“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泉水,而这一泉水要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正是这源源不断的泉水,成为她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因为能力突出,2002年她又承担起学校教务科的工作。作为一名“双肩挑”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的使命感更强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学识、职业上的影响,更多的是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说,“我热爱教师这份职业,这是无比光荣的责任和使命。”
“三不”成就“四有”好老师
不做“躺平式”教师、不屏蔽删除任何学生、不忘教育初心,是许玉娟一贯践行的工作准则。
1973年出生的许玉娟,今年刚好五十周岁。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但是我,绝不‘躺平’!”计算机专业的系统软件更新换代很频繁,课程也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的特性,所以她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喜欢和年轻人交流。“新闻资讯里丰富的信息和年轻人关注的焦点会使我的教学案例更加生动鲜活,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许玉娟说。她会在课程里教给学生实用的操作技术,如Word文档操作、PS简单修图、Excel基础计算等,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尽可能地让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许玉娟的微信里,从来“不屏蔽”“不删除”任何一位学生。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务工作,都离不开和学生打交道。很多学生一入学就加了许老师的微信,毕业后她也不删除。学生们也会时不时地给许老师找些“麻烦”。“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在职成人,他们需要老师提供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些服务既包含学术性的知识,也有一些琐碎的事务。”她会仔细备注好每一位学生的年级和专业,以便于当他们提出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提供准确的帮助。因此,不怕麻烦的许老师也收获了许多各行各业的年轻朋友,他们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我始终牢记在心。”作为一名拥有二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许玉娟始终坚守着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她不仅坚守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还坚持在课程讲授中融合思政内容,向学生的灵魂深处播种信仰、植根信念,引导他们自觉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对学生的“三观”和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热爱,是所有的理由和答案
作为一名开放大学的教师,许老师很重视她的面授课——《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虽然这门课程只有一个学分,课程内容较为简单,但是对于学生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样化学习资源为支撑,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形式具有重要意义。“我除了要完成课程既定的教学内容外,我还要给教给学生需要的学习思维,让他们尽快适应我们的教学模式,自觉主动学习,知晓应该如何度过自己这三年的学习时光,有所收获,顺利毕业。”

弦歌不辍,奋斗不止,躬耕教坛,许玉娟用她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强国有我”的最美答卷。在谈到是什么使她扎根教学一线,几十载如一日时 ,她铿锵有力地回答道:“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热爱她!”
(党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