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荣,女,蒙古族,内蒙古开放大学通辽市分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现任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中心校教师,通辽市首届“名师工作坊”成员,通辽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曾多次获得旗、区与市三级优秀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入冬以来,昼短夜长,白天的喧嚣褪去,夜晚被寂静笼罩。刚刚结束全天培训课程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中心校梅荣老师的电话才得以接通。电波信号中她略显疲惫的声音伴随着窸窸窣窣的翻页声,梅荣正在宿舍里整理白天课上的笔记。执教23年的她作为通辽市基层骨干教师代表,赴吉林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梅花香逆风绽放 育人心彰显担当
1978年,梅荣出生在通辽市科左中旗的一个农民家庭。对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希望她如梅花般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勉励她要像梅花般高洁,用艰苦奋斗赢得光荣,为她起名“梅荣”。学生时期的梅荣克服了自身学习基础薄弱、家庭物质贫困、环境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我专注听讲,期待着每天都能打开未知新世界的知识大门。老师们很温暖,所以我在学校的大家庭里有归属感。”梅荣回忆道。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就在她的心中深深埋下。通辽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回到家乡科左中旗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为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她继续攻读了内蒙古开放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回顾二十余年的教师生涯,梅荣说道:“有爱才有德,立德树人,是我的使命与责任”。压力上肩,责任落地,她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这里,物质条件十分艰苦,教学环境也很简陋,简直要崩溃了。可当我踏上讲台,看到讲台下那三十多双清澈的眼睛里所传递出的纯真与对知识的渴望,我不禁为之动容。看着那些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学生的时候,我内心不由自主地迸发出一种爱,我决心用知识的力量带领他们走出乡村。”梅荣感慨地说道。怀揣着这一颗高洁的育人之心,无论是课上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还是课后对孩子们的呵护与帮助,她都二十几年如一日,甘之如饴、倾情奉献。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执教以来,梅荣有着很多难忘的记忆,酸涩或温馨,艰难亦幸福。为了能教育好、照顾好这些孩子们,她曾在学校最简陋的仓库里住宿过。她用木板搭起写字台、砖头支起小锅台,又当老师又是厨师。没有住宿的地方,她就坚持每天骑着破旧的老式自行车往返于20公里的沙土路,路遇极端天气时,她就推着自行车在茫茫大雪中踽踽独行。她在严冬中冻过脚,酷夏里中过暑,还曾在北方春天的特大沙尘暴中迷过路。经历过一段又一段艰苦的岁月,也磨砺出愈发坚韧的品格,她不畏难,不怕苦,只为心中教书育人的梦想而砥砺奋进。
梅荣说道:“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教学主线,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作为人民教师,我一定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好,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我个人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鞭策我一路向前的动力所在。”

用爱浇灌育人过程 创新教学研究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她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文学文艺作品的热爱,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在教学实践中,她聚焦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创新研究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比如“五指”语言学习法,当形容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时候,伸出一只手,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五个能够表现其特点的词语,再围绕词语造句,最终成段表达。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遣词造句的逻辑,表达和写作能力也得到质的提升。作为数学专职老师的她积极研学备课,主动请教前辈教师、积极学习名校名师的视频课程,申请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学中她创新地提出“四步”教学法。“要让学生先听懂、再说清、然后认识数学名词、最终构建出数学词汇框架”梅荣介绍道。2020年,以梅荣老师为核心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历经三年的研究顺利结题推广全区。
科尔沁左翼中旗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通辽市名教师、市名师工作坊核心成员……一个个奖项,一项项荣誉,见证着梅荣的成长,也彰显出学生和学校对梅荣教学成果的认可。执教23年来,无论工作单位如何变化,不变的就是她基层乡村小学的教师身份,而这蕴含的正是她以高度的自觉和强烈的担当践行为人师表的使命。梅荣说道:“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开启更加广阔的人生。”梦想不断延伸,脚步依旧执着。梅荣认为,没有什么能比在基层杏坛耕耘更有意义了。
(党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