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煜,女,汉族,现任内蒙古开放大学呼伦贝尔市分校根河市工作站会计学专业教师、呼伦贝尔市根河市第二中学(根河市职业高中)培训处主任。从教三十多年来,先后负责过教学、教务及招生管理工作。曾获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大学优秀班主任、招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立冬节气刚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纬度最高地区之一的根河市俨然已是一副标准的冬天模样。室外温度已达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室内却暖意融融,伏案忙碌的身影正是根河市电大工作站教师马煜。为不耽误工作,腿部骨折在家休养的她,工作也没有停歇,正忙着在线上抓紧时间熟悉“一网一平台”教学管理系统。
秉承育人初心 逐源执教之路
1992年,齐齐哈尔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马煜,选择回到家乡就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谈到为什么面临高薪工作时没有心动,而是坚定地成为一名基层教师时,她利落地回答道:“当时,我们根河市特别缺少会计专业老师,正好我的专业和岗位需求对口,就想着一定要回来。”23岁时的马煜虽然懵懂,但在她的心里,故乡是一份放不下的牵挂,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她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份责任。时光匆匆,转眼间这是马煜在根河市电大工作站的第三十一个年头。
作为一名会计学专业教师,她一直在学习“充电”,不断提升自己。马煜说道:“会计学专业的特性决定了老师既要教授学生基础理论,也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为了带动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工作,她不下线、不厌烦地一遍又一遍在远程教学平台上回复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中,马煜结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会计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教学中引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为这些“准会计”们,提前上好职业第一课。她从立身立业、岗位履职、职业发展等方面,要求学生在从业中做到“坚持诚信,守法奉公;坚持准则,守责敬业;坚持学习,守正创新”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
已有梧桐树 招得凤凰来
《诗经·大雅·卷阿》有言:“种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比喻做好准备,好的结果自然而来。招生工作就是招得“凤凰来”的关键步骤。“我们根河工作站的招生质量和数量,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主要是因为过程足够努力。”作为招生工作负责人的马煜说道。

目前根河市常住人口仅有2万左右,开放教育在籍生已达500多人。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开放大学是一个没有围墙,努力实现人人皆学的高等学校,很多人对我们的了解还是太少,甚至存在一些误解。”马煜说道。老师们为了能清晰准确地将开放教育办学的定位和特色及如何切实助力学生学习的人才培养过程宣传出去,下了不少功夫。她带领老师们深入乡镇政府、机关单位进行招生宣讲,激发公职人员学历提升的积极性,并通过讲述优秀学生案例的方式宣传学习水平提升后带来的就业优势,从而激发出当地广大成年人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她还主动沟通当地主流媒体参与到招生宣传的工作中来,有效提升开放教育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送教上门暖人心 社会培训见真情
寒来暑往,送教不停。作为主管成人教育的培训处主任,马煜会根据当地社会化培训的实际需求,为社会各界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与此同时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逐步提高培训质量。针对银行、医院及林业局此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领域培训时,她积极组织开展与学习对象工作高度匹配的课程内容,为他们量身定制系列时效性与专业性强的社会化培训。

根河市电大工作站的培训课程面向大众、面向基层。“我们的培训课程接地气很实用,每次走基层做培训,基本上都座无虚席。”马煜说道。在社会化培训的过程中,老师们会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手工业优势,带来具有根河市地域特色的《桦树皮手工艺品制作》课程,带动群众掌握桦树皮制作技艺,这一举措也使得部分残疾人通过培训实现了收入的提高。她还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蓝莓种植》《生猪与野猪》等课程,为当地下岗失业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助力大家学到一门技术,实现“家门口”的再就业。当地干部群众十分认可,纷纷表示:“培训课程针对性强,质量高,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很有帮助。”这些切实的学习支持服务,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了开放教育的教学成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着开大之力。
根河市电大工作站的老师们,怀揣着一颗热忱朴素的育人之心,在这有着“中国冷极”之称的地方,用和煦温暖的教育之光照亮着广大学生的求学奋进之路,这就是内蒙古开放大学教育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
(党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