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师者如岳,德蕴千秋。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我们特将教师节座谈会中教师们的育人故事进行摘编。这些育人故事,既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致温情,也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既有在开放教育广阔天地中的坚守与探索,也有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与担当。每一个育人故事背后,都跃动着一颗甘当人梯、奖掖后学的赤诚之心,闪耀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光芒。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的分享,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见贤思齐、潜心育人,共同汇聚起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默默奉献的教育者:他们怀揣“校兴我荣”的深厚情怀,扎根一线,爱岗敬业、默默耕耘,于平凡岗位上书写着质朴而动人的育人篇章。

与开放教育同心、同向、同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敖敦其木格
我于2000年参加工作,当时恰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启动开放教育试点。可以说,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开放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建设,直至今天的数字化发展,开放大学始终秉持前瞻眼光,不断向前。早期设施不足,但老师们始终以师者担当,行为示范,推动开放教育持续发展。从视频录制到数字化应用,教师个人素养与教学水平双双提升,实现了自我与事业的双重成长。在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我们也取得显著进展:科研从薄弱走向深入,教学从面授走向云端。去年,我们在教学能力和创新大赛中荣获佳绩,充分证明开放教育教师的实力与追求。资源建设也从单一录播走向多样化、多媒体化,与时俱进。我始终将开放教育视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要求自己,承担起教师的社会责任。未来,我会找准定位,持续探索,做好开放教育的各项工作,为学校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以屏幕为讲台,以责任为底色
教务处——郭建欣
教师既是学生技能提升的“领路人”,也是学生思想成长的“灯塔”。在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的理念下,开放教育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充教育”,而是国家建设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开放教育教师,肩上扛着的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责任,更承担着推动教育公平、助力终身学习的使命。无论投身教学还是教务管理,我始终牢记这份责任的重量。我所从事的教务管理工作,让我更懂教学;而一线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推动我优化教务服务的细节。为了能够了解学生在使用学习平台学习的感受,更好地开展教务管理支持服务工作,2024年我再次担任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也加深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学生的工学矛盾客观存在,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平衡“灵活教学”与“教学质量”?如何让思政教育不流于形式?如何做好小事提升人才培养?这些追问,也成了我持续深耕开放教育的动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 砥砺大先生品格
科研处(终身教育研究院)——刘芳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我工作以来努力践行的准则。工作中,我常常需要和国家开放大学、省级管理部门、盟市级开放大学、校内师生进行广泛的沟通。我知道,我的言行代表着的,也许就是外界看待我校的一个窗口,工作中我能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耐心、细致对待每一项任务。行政工作繁忙和充实,让我在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也让我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得到了提升。从第一次解答学生问题、订购教材、选课、督促学生参加考试,从他们的眼中和实际行动,我逐渐读懂了教育家精神的第一重境界——“有教无类”不是口号,而是把每一束光都折射给他们。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大先生”的品格拆成无数个“十分钟”。下班后的十分钟、讲台上的十分钟、交流反思的十分钟……当这些“十分钟”连成一条线,当我们数百名内开大教师把线构成面,就构成了开放大学人独特的“立德树人”时空。

微光不息,用心担当
直属实验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周艺帆
细致入微、持之以恒是我的育人初心。我们学院服务对象广泛,除了校内同事,还需对接班主任、学习中心老师,甚至直接面对许多未曾谋面的学生。这既是对业务能力的锤炼,也是对沟通能力的考验。许多工作,尤其需要投入加倍的耐心与细心。以学生学信网信息核查为例,一旦信息有误,便需启动相应修改流程——若为文字信息错误,需区分“在籍生录入错误”“在籍生信息修改”“毕业生录入错误”,甚至“双修改”等不同业务类型,修改内容多个类目。若问题出在照片上,则需启动身份复核流程:分为录取照片与学历照片两类,每一类又可能涉及“补传”或“勘误”。仅这一项工作,就涵盖多种情形,所以容不得任何差错,否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切身利益。而我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沉淀、深化对业务运行逻辑的理解,形成更高效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是用心做好关于学生的每一件事,让他们的求学之路更加顺畅。

研修启智,开放育人
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季敏慧
2024年,我有幸参加了内蒙古教育系统海外研修项目,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研修。南洋理工大学在终身教育领域的前沿实践,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给我带来了育人启发。在“学用转化”方面,开放大学深耕不辍,并更注重本土实践。我们紧密对接内蒙古的产业实际与发展需求,将诸如“乡村振兴”等主题深度融入课程设计。以“一村一”项目为例,学员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走进田间地头、养殖大棚,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担任“一村一”班主任的工作中,学生均为城镇社区、农村牧区嘎查、苏木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所学习的社会工作、法律、行政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所涵盖的农村法律服务、村镇公共管理等内容,恰好能精准对接他们的工作需求,助力其切实破解日常履职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这正是我们开放教育扎根实践、服务基层的意义所在。

以初心为灯,赴育人之约
理工学院——李田田
作为新入职开放大学的教师,我虽暂未正式站上讲台,却已清晰懂得:教育本质无关“面对面”或“屏对屏”,关键在“用心”,在关注学习者需求。未来面对开放大学学员——可能是挤时间学习的上班族,可能是逐梦的中老年人,可能是求技能提升的基层工作者,我会延续初心:课程设计融入生活化案例,让知识贴近他们的工作生活;答疑时多份耐心鼓励,缓解“没时间”“学不会”的焦虑;学习规划提供个性化建议,帮每个人找到节奏。从“小老师”到“教育者”,身份转变意味着责任升级,我会以“学习者为中心”,做屏幕那头的“陪伴者”与开放教育的“践行者”,让教育温度穿透屏幕。最后想与同仁共勉:无论“小课堂”还是“大平台”,教育初心始终一致——让每颗渴望成长的心,都能在学习中感受温暖与力量。未来,我会以饱满的热情践行使命,在开放教育路上稳步前行,不辜负这份职业荣光。
人事处(教师工作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