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本期《严以治家》栏目节选了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委原常委、区政府原副区长兰斌家风问题剖析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切莫再像兰斌这样,自以为家人结识商人老板的请求只是件“小事”,却反而被“小事”步步拖进了“大错”。
兰斌大学毕业从乡镇基层干部一步步成长为杭州市主城区的党委常委、副区长,一路顺风顺水,是当之无愧的“幸运儿”。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高中毕业那年,遭遇过人生变故,先是父亲去世,随后又高考落榜。那个时候,是三姐兰某和三姐夫廖某某给了他极大的帮助,鼓励他把父亲去世的悲痛变成继续学习的动力。这让当时几近绝望的兰斌重新燃起了希望,也让他对三姐和三姐夫充满了感激。兰斌当时就下决心将来一定好好报答他们。
在母亲的支持和姐姐们的资助下,兰斌读完大学并跨入公务员行列,走上领导岗位后,兰斌一直惦记着如何帮助、报答家人。但后来,兰斌慢慢发现,仅凭工资收入、家庭积蓄毕竟有限,于是他开始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报答”“帮助”家人的雄厚资本。在其工作的多个乡镇、街道都有很多企业,这些企业老板经常会请他吃饭、送他一些礼物,从2004年到 2018年,兰斌收受的各类礼金礼卡,包括商场购物卡、加油卡、超市卡、电话卡等,共计140多万元人民币,另有 3000 美元。权力可以换取利益的思想在他心里疯狂滋长。
兰斌自感为家人做了很多好事,但直到锒铛入狱,他才明白自己大错特错。由于身体原因,兰某(姐姐)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家里仅靠丈夫廖某某一人的收入支撑,收入很一般。兰某却不顾家庭实际经济状况,追求高消费生活。孩子高中毕业,就自费去国外上大学;想做头发了,驱车几个小时专程从老家跑到杭州市区,花费上千元。
2007年,廖某某以建造自行车厂房为由,向蒋某(企业老板)借了 20 万元。一段时间后,廖某某试探性地还了蒋某2万元,蒋某也心领神会从不催讨。他开始把蒋某当作“提款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找蒋某“借钱”。大到厂房的扩大生产、债务处理,小到家庭生活、儿子的出国留学等费用,都统统向蒋某借。而这个“借”,全部都是有借无还。2014年,廖某某的银行贷款到期,厂子经营不善面临关停,他再次向蒋某开口索要上百万元,未得到明确答复后,他打电话给兰斌,要兰斌亲自出面帮忙。兰斌应约到场,并对蒋某说“你帮他去捋一捋”。在蒋某看来,兰斌的意思就是要帮廖某某把债务处理好。于是,他按廖某某提出的金额把钱转了过去,帮廖某某还清了债务。截至2018年4月底,廖某某以借为名,先后 9次收受蒋某给予的好处费多达375万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蒋某直言,“兰斌在这里当领导,如果没有兰斌,我不会借给廖某某这么多钱,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借钱给他。”之所以甘当兰斌和廖某某的“摇钱树”,他看重的自然是兰斌这只 “潜力股”。随着兰斌从街道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一路升迁至副区长,他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蒋某则在兰斌的关照下大肆牟利。
警示点评:
我是幸运儿,比我优秀的人很多,组织培养了我,我应该感恩,更好地努力工作,更好地勤政廉洁,模范遵纪守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组织的恩情。不幸的是,22年党龄的我却忘了当初的誓言犯下了违纪违法的大错,背叛了组织。自己犯错,连累妻子犯错,眼看家就要毀了,组织伸出有力的大手,拉了我和我家里一把,对我妻子予以最大的善意和关爱,这是天大的恩情啊!我却无以回报,只能刻在心底。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家人之间的报恩作为亲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报恩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兰斌偏偏选择了纵容家人以权谋利这种错误的方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三观”不正,满脑子“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当成自己的资本,当成了恩泽家人的工具。